
暴食是身心靈在吶喊的症狀 | 飲食失調自救
成長的過程,外貌早已被標籤
八歲那年,我坐在馬桶上捏著自己的小肚腩,心裡想著:「我怎麼會胖成這樣啊?」
這是我對「身體」最早的記憶。從那時起,我就與「容貌焦慮」為伍。
作為一個中等身材的女生,我總是被貼上「肉肉的」標籤。親友們也不忘補上一句:「你瘦下來一定會很漂亮。」
要麼瘦,要麼死?
我第一次減肥是在14歲。我記得那些年網絡上十分流行大小s的減肥金句:「要麼瘦,要麼死。」
作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纖瘦身材,中等身形的我總是被貼上肉肉的標籤 🥲 身邊人都會說:「你瘦下來的話會很漂亮。」於是乎,我開始了此後無休止的減肥⋯⋯而第一次暴食,則是在16歲發生——當時我只有48到50公斤(身高158公分)😅。現在回頭看,這樣的體重根本不需要減肥啊~~~但當時的我並不懂 🙂↔️ 因為我對的身材的認知建構在外在眼光、媒體渲染與網絡上的「減肥名言」之上。於是我跌入了減肥的無底洞,接著又墜入暴食的深淵。
惡性循環的開始
從16歲到19歲,暴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那是一段反覆的惡性循環:
超市掃貨(我甚至一天能吃完一罐500g的 Nutella🍫,或KFC家庭餐)
躲進被窩裡偷吃
把零食包裝偷偷丟掉
不吃正餐 → 暴食 → 變胖 → 禁食 → 瘋狂運動 → 再暴食
21歲那年我復發,直到25歲,我才真正從這個輪迴中掙脫。那是一段漫長的掙扎,並非靠某種神奇方法,而是我兩次都做了一件事:離開有毒的環境。
真正的解法:不是「控制暴食」,而是「理解暴食」
很多人面對暴食時會問:「我要怎麼停止暴食?」但這個問題本身,可能就錯了方向。
暴食不是單純的意志力問題,而是你身心靈在集體吶喊。當生活壓力、家庭創傷、外界評價與內在負面情緒交織時,食物變成了唯一的避風港。它填補了情緒的缺口,也代替了你無法說出口的需求。
我曾經也不覺得自己有「暴食症」,只覺得吃得不健康、胖了就減肥。年輕的我用各種極端方式減重:清水斷食、水果減肥法、淘寶買來的不明減肥藥……但這些都沒有解決根源,反而讓我陷得更深。
我兩次擺脫暴食的方式,都是把自己從有毒的環境中抽離出來。雖然現在已經擺脫暴食超過五年了,但我必須說,暴食的痕跡早已刻在我的腦袋裡,偶爾它會像痛風一樣,在我狀態不穩時躁動~但我比較能控制它了。
暴食,是一種訊號
所以啊,暴食根本就是身心靈在吶喊的症狀。要解決暴食,首先要面對其源頭。與其不斷去想要如何解決暴食,不如好好去了解自己——當初暴食為何會出現?
《飢餓的心:飲食與情緒的心理學》中,作者 Geneen Roth 說過:
你吃的方式,與你生活的方式密不可分。
The way you ea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way you live.
暴食是一面鏡子——它反映了我們對壓力、焦慮、空虛、無力感等等的複雜情緒。當我們不再只聚焦於「停止暴食」,而是去理解它為什麼出現,真正傾聽內在的自我,我們才能真正重修與食物的關係,這才是從根源治癒的開始。
看到這裡的你,不論你現在是否仍在暴食的循環中,或是已經成功擺脫暴食了,我想知道:你為甚麼會開始暴食?👀

